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启。
“秋” 字承载着暑去凉来的深意,仿佛一声温柔的宣告,提醒着万物季节的流转。
此时,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,这一古老的天文信号,无声地宣告着秋天的降临。
虽偶有 “秋老虎” 逞威,但整体已渐显天高气爽、月明风清的景致。
阳光不再如盛夏般灼热,风里也开始带着丝丝凉意,气温正一步步从酷暑的巅峰缓缓下降。
民间流传的谚语生动描绘了这般转变:“立秋之日凉风至”,“早上立了秋,晚上凉飕飕”,字里行间满是人们对这份清爽的期待与感知。
图片
《宣府逢立秋》
计东〔明代〕
秋气吾所爱,边城太早寒。
披裘三伏惯,拥被五更残。
风自长城落,天连大漠宽。
摩霄羡鹰隼,健翮尔飞抟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爽朗的秋天气象是我所喜爱的,只是边塞的寒气来得太早。早就习惯了在三伏天披上皮衣,夜里五更盖着被子入睡。
风从长城那边吹来,天空连着大漠显得宽阔。羡慕那些翱翔天际的鹰隼,它们挥动强健的双翼,搏击长空。
图片
计东,明末清初学者,江南吴江人,字甫草,号改亭。明诸生。明末时,曾献策于史可法,不能用。
入清后参加科举,为顺治十四年举人。三十三岁时遭“江南奏销案”,被革除举人身份。曾从汤斌讲理学,从汪琬授古文义法。
他纵游四方,与贤士交往。友人吴兆骞远戍关外,为恤其家,且以女许配其子。诗文有奇气。著有《改亭集》。
图片
此诗描绘了诗人在边城宣府逢立秋时节的所见所感,既展现了边城早寒的气候特点,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。
首联诗人即表明对秋气的喜爱,但紧接着又指出边城宣府的秋天来得太早,寒意袭人。
这一对比,既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情感,又引出了下文对边城早寒气候的详细描绘。
颔联进一步描述了边城早寒的情况。当地人民习惯于三伏天白天披着裘衣,晚上拥着被子。到了五更天时,寒气仍然逼人,使人难以入睡。
这一细节描写,生动地展现了边城宣府立秋时节的寒冷气候。
颈联诗人转而描绘边城的自然风光。风从长城上吹过,天空与大漠相连,显得无比宽广。
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边城的壮美风光,也带给了诗人一种豪迈的情怀。
尾联诗人借鹰隼展翅高飞的形象,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。他羡慕鹰隼能够直冲云霄,展翅翱翔,希望自己也能像它们一样,拥有强健的翅膀,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。
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宣府的早寒与雄健宽广的风光,然而在寒冷与苍劲的境界中,诗人以婉曲见意,倾吐了自己的心胸,在语言上又疏朗清淡,不假雕饰,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凄冷萧瑟的情怀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